第(1/3)页 此次的爆冷,奥斯卡同样引起了外界疯狂的热议。 不仅有来自本国的网友,还有其它国家的人。 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被美利坚的一部战争片拿走,讲得就是二战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同时传达了美利坚军人的信念。 在评委看来,这两部电影都很优秀,但是战争电影讲述的内核更好一些,里面揭露了当时美军的一些动荡,还有国际局势的分析,同时表达了军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美利坚高层对战争的态度以及部分政治。 说到底,相比《当幸福来敲门》面对平民阶层,获奖的战争电影则是更符合政治宣传,对外宣扬美利坚的强大与军事、政治文化。 有评委对两部电影的评价是这样的: “《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其内容美化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的性情,那时候种族歧视尤为严重,而电影里的华裔主角却没有被人歧视,甚至整部电影里都没有反派,在当时那个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电影避开了人性的黑暗,只保留了美好......” “《二战》这部电影则深刻的讲述了战争的残酷,军人们也不是都想打仗,大家想要美好的生活,但为了保护本国,毅然决然地踏上战场,宣扬了军人的精神,同时战争的本质也是政治的扩张,电影里都有表现......” 其实吧,评委们说的好听,但是在烂番茄的评分上,《当幸福来敲门》也比《二战》的评分高。 在普通大众的眼里,《当幸福来敲门》给他们的意义远大于《二战》,因为在观影的体验上,很多观众认为《当幸福来敲门》更好。 诸多影评人也是这样认为,《二战》不是没有瑕疵,想要讲述的东西太多,但全都是边边角角,没有找到一件事情深入去渗透,内容多还散,而《当幸福来敲门》则是一条很简单的主线并挖掘下去,完成度很高。 两相比较之下,《当幸福来敲门》其实更好一点,内核就是那种温馨鼓励人向上的力量。 这也是为何在本届奥斯卡开始前,《当幸福来敲门》是最大热门,除了电影本身的质量外,口碑、评分、票房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都完爆《二战》。 奥斯卡本就不是纯粹的文艺电影节,它是偏商业性质的,不如欧洲三大来的纯粹,综合原因之下,《当幸福来敲门》成为热门是理所应当地事情。 可是,结果最佳影片给到了《二战》身上,自然会引起舆论的轰炸。 因为木白娱乐的崛起,它在美利坚的影响也变得更大。 布鲁斯·李积极地结交着人脉,努力经营公司提高影响。 也是有人告诉他,有娱乐公司在做着评委的工作,毕竟奥斯卡的评委都是来自各大院校和工会,群体广泛。 一般情况下,是很难买通所有评委的。 但几个巨头联合起来,这个力量还是很大,最终改变了战局。 这件事只有娱乐圈高层知道,普通人不知道,当结果出来后,大家纷纷为木白娱乐和陈木白鸣不平。 不过,奥斯卡方面做得很鸡贼,他们给了《当幸福来敲门》诸多奖项,唯独没给最佳影片这个大奖,也算是堵住了悠悠众口。 毕竟奖项平分的原则在国外同样适用,大众看到《当幸福来敲门》拿到了很多奖,没拿最佳影片,虽然可惜,但是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电影不算被埋没。 布鲁斯·李将这件事给陈木白说了以后,陈木白心理便做好了这个准备。 如今,这个答案出来,也不算惊讶。 奥斯卡颁奖典礼,陈木白没有出席,他当时正在拍摄《钢铁侠》,分身乏术。 布鲁斯·李代替他出席,虽然知道事情是一方面,但是结果没下来,依旧抱着期望。 不然,他们肯定会选择拒绝出席来抗议奥斯卡的行为。 布鲁斯·李说:“我们拿到了最佳服装、摄影、剪辑等不少大奖,个人类的还拿到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 最具含金量的就是最佳导演和最佳演员,陈木白如今可以说是奥斯卡影帝了。 这个奖项的事情出来后,国内也引起了一片热议。 陈木白成为奥斯卡影帝,这也是华夏人第一个奥斯卡影帝! 正是因为这两项大奖,所以大家对于最佳影片没有被陈木白拿到会感到可惜,但也觉得奥斯卡做的没什么过分的地方,这就是对方的阴险之处。 “本以为这次可以冲击最佳影片的,没想到还是输了......”布鲁斯·李感慨道。 陈木白却笑了:“不用灰心,我本身也没想着冲击奥斯卡。” “在我初出茅庐的时候,我需要奖项来肯定自己,这是对我提升知名度和影响的最好办法,也是让大众认识我最直接的途径。” “现在,我已经不需要靠奖项来认识我了,我要是想拿奖肯定会选择文艺片而不是去拍商业电影,对于我来说,相比获奖而言,电影的票房才是追求,我已经不需要靠奖项来证明自己了,因为我已经让大家认识我了。” 说到最后,陈木白非常自信,语气也很霸气。 当初,他需要靠奖项来出名,但现在他已经出名了,也就不在乎这些东西了! 对资本来说,能够赚钱的电影远比获奖的电影要好,因为这是切切实实的利益! 陈木白想要成为国际巨星的目标一直没变,所以他追求的就是最大化的影响,那么自然是高票房的电影才能让大家掀起热烈的讨论。 比方说,现在全球票房排行榜前十的电影,大家基本都知道,也都知道导演和主演的人。 但是不会有人记得每一届电影节的影帝是谁,作品是什么,这就是商业电影所带给大众的认知。 全球的电影节众多,光是国际a类电影节就有几十个,就算截取最高知名度的也有不少,欧洲三大电影节、奥斯卡电影节、金球奖...... 每年都会涌现不少影帝,大众是真不会去记得谁是影帝,记不过来啊! 再者,他们也不感兴趣谁获奖,大众更感兴趣精彩的电影。 文艺电影的受众还是太小了,远不如商业电影受众广,所有以文艺电影出道的导演,最后都想转商业电影。 因为拍电影需要拉投资、赞助,一个新人没有人会投你的项目,那么只能去拍文艺电影,然后刷刷奖项,拿到奖项以后,算是证明了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再去拍商业电影才能更好地拉到投资、赞助。 这是一个过程,没人会相信新人导演的水平,这就和陈木白当初的做法一样,初出茅庐的人才需要奖项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提高影响力。 成名已久的明星不会去追逐奖项,他们更在乎的是票房,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影响,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最有效提升咖位的手段。 “可是你拍摄这部电影的背景就在美利坚......”布鲁斯·李不认为陈木白会一点不在意这个结果,他也觉得陈木白就是为了冲击奖项。 陈木白知道布鲁斯·李误会了,他笑着解释:“其实我就没想过要冲击奥斯卡,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提升在美利坚的知名度,获取观众的认可,并非是为了奖项而去,这有关于我后续的计划,北美毕竟是世界第一大票仓,这个市场很重要。” 第(1/3)页